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人民日报》客户端:他们在大山深处诱捕害虫、助力松树“抗癌”
【发布日期: 2024-04-29】 【来源: 】 【作者:】 【编辑:祝宏】 【点击量:】

“天气转暖,松墨天牛已经开始羽化,监测工作马上要跟上了!”“保护松树林,科研人员责任重大。”“我们研发的引诱剂效果遥遥领先!不到两亩的面积里,就诱捕了近100头松墨天牛!”……

眼下,正是松材线虫病防治的关键时期,也是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墨天牛羽化的季节。作为浙江农林大学松材线虫病研究团队的专家之一,樊建庭副教授这段时间经常在朋友圈提醒各地林场及林业技术人员,要及时加强松材线虫病和松墨天牛的有关监测工作,并向大家推荐诱捕松墨天牛的技术和相关产品。

从1998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松材线虫病研究团队就聚焦松材线虫病这一全世界最具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在早期检测预警、遥感智能监测、媒介昆虫引诱剂、注干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提升了病虫害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水平,并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面积的产业化推广,有力保障了国家森林生态安全,相关成果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松树也会“患癌”,他们问诊把脉开良方

松林是我国南方主要生态林和用材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生态屏障和景观森林文化的主体。浙江松林总面积超过5000万亩,几乎占浙江省森林总面积的一半,是全球亚热带生态公益林的典型。该病自1982年传入中国以来,扩散蔓延迅速,全国已侵染19省份,726个县区,北扩西进趋势明显,已逼近大兴安岭和秦岭,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松材线虫病也因此被称为松树的“癌症”。

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坚守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一线。浙江农林大学供图

由于松材线虫病具有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一直是浙江乃至全国林业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很多林业专家们正在研究但是始终没能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防控松林重大病虫害,如何早期发现松树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直是困扰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的一个难题,也是浙江农林大学樊建庭老师及其团队成员的研究重点。

针对松材线虫病防控药剂匮乏、防治技术单一等问题,研究团队研发出松墨天牛新型诱捕技术和松材线虫病注干施药技术,实现了媒介昆虫的大量诱捕,以及松材线虫的精准环保施药,创新集成了以清理死树为核心,以诱捕压低虫口密度和注干预防侵染为辅助措施的松材线虫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蔓延。

针对人工监测存在的安全隐患,松材线虫病研究团队探索采用无人机数据采集、AI识别、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监测森林病虫害,开发了无人机航空遥感监测的新技术,分辨率达到26cm,填补了国内空白;明确了重大病虫害成灾因子和预测模型,率先实现了监测采集小班化和数据管理信息化,有效解决了人工监测难度大、踏查耗时多等问题,真正实现调查监测工作全面覆盖。

助力松树“抗癌”,他们捉虫治病显成效

五年来,浙江农林大学松材线虫病研究团队的成员,始终战斗在助力松树“抗癌”的第一线。他们的指导生产松墨天牛引诱剂50余万瓶,2.3%甲维盐注干剂1000余万支,培训防治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研究成果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应用。在团队的科技助力下,2023年,全国实现了松材线虫病疫情县级疫区、乡级疫点、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四下降”。

与此同时,松材线虫病研究团队还结合需求,研发了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创制出甲维盐等生物农药注干剂新产品3个,开发出简便、精准、环保的注干施药新技术,死树率从0.5%降低到0.1%,持效期由1年提高到3年;创制出松墨天牛引诱剂F1新产品,诱捕效果提高3-5倍,持效期由2周延长到2个月,首次实现了松墨天牛取食期的诱杀防控,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浙江农林大学松材线虫病研究团队成员,也被大家称为松树的“保护神”。

注干施药技术预防松材线虫病。浙江农林大学供图

湖州安吉的百草园有近2000亩松林,在樊建庭指导下,采用“清理死树+诱捕器”防控技术模式,自2021年起悬挂松墨天牛诱捕器140余套,死树量逐年下降,从第一年547棵下降到第三年的39棵,死树率下降90%以上;松墨天牛诱捕量同样下降显著,从第一年4253头下降到第三年1736头。安吉百草园工程部曾师傅说:“今年死树少了很多,天牛也少了很多,农林大学的诱捕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建德市新安江林场,研究团队陈安良教授指导当地坚持使用注干施药技术预防松材线虫病。防治时,只要在松树基部的小孔插入药瓶即可,对环境和天敌不会产生次生性污染和药害,是一种绿色防治技术。2021年针对10700株松树进行保护预防,共施药3万瓶,今年检查发现,施药后没有出现一棵死树。建德森防站站长吴利平说:“在重点景区,我们一直采用注干剂的方法进行保护和预防,效果非常显著,打过药的松树很少出现死亡。”

保护森林安全,他们责无旁贷担使命

目前,浙江农林大学松材线虫病研究团队,已经初步构建起了以监测预警、生物农药防控为核心,配套检验检疫、生态调控及技术规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相关技术防控示范和监测预防推广面积累计2650.7万亩次,保护了浙江重点风景人文松林,挽回经济损失7.485亿元,实现社会和生态效益38.25亿元,同时也丰富了森林保护学和外来生物入侵理论,为森林病虫害防控提供了成功范例。

此外,松材线虫病研究团队还研发了检验检疫新系统,突出了网络化、快速化和异地检疫;建立了以天敌利用、物理诱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可持续防控;率先制定了3个防治技术规程和我国首部地方性法规。相关研究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制定标准3个,发表论文67篇,专著教材5部,SCI收录18篇,取得了关键技术和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丰富了森林保护学理论,并得到国际组织和同行的高度评价,成为世界森林病虫害防抗的典范,成果处于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们团队的专家始终坚守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一线,牵头组建了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亚热带森林健康和生物安全浙江省国际合作基地等创新平台,集成了‘五位一体’工程化治理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于全国17个省市重点风景区和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活了一批重点风景区和生态区的松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樊建庭说。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4.4.26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