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小康》:浙江遂昌:乡村振兴新“图”径
【发布日期: 2024-04-12】 【来源: 】 【作者:】 【编辑:陈胜伟】 【点击量:】

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以数字技术构建可视化、可更新、多维度的村庄数据库,为乡村振兴注入清晰、准确、高效的数据要素。

浙江省遂昌县王村口镇的桥东村和桥西村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村,也是省级“未来乡村”。在镇人大主席傅聪花眼里,下一步未来乡村发展的关键是要做好运营,然而“乡村哪些资源尚未开发,哪些可以挖潜,如何定位发展方向,我们的心里都没底,运营团队就更没底了”。

“对游客的需求没底,让我们对未来发展缺少底气!”高坪乡副乡长夏雨也遭遇同样的困惑,高坪乡农家乐产业较为发达,但长期的单一业态,也让产业呈现疲态,游客的需求点在哪儿?不清楚!

“推进乡村振兴绝不能‘盲人摸象’,必须要摸清家底,做出精准决策。”2023年,遂昌县率先在全国开启了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的调研和绘制工作。

大调研,摸清乡村家底

振兴乡村,首要是摸清家底。在遂昌,近年来,乡村在多个方面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例如乡村老龄化、空心化导致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导致了乡村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明显改变;非粮化、非农化的“双非”整治又给乡村产业带来重大调整,这些实际变化必须要摸清楚。

其次是如何分类发展。遂昌有20个乡镇(街道)、201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分布散落且各有差异,是否都无差序振兴?振兴路径是否一致?振兴模式是否相同?这些都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023年1月29日,遂昌县委十六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暨全县干部大会决定,依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前景科学确定村庄分类,绘制进退有序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6天后,依托遂昌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农林大学的“全校服务全域”合作契机,校地合作专班开始专题研究分类调研工作,并聚焦最小颗粒度的“自然村”在全县范围进行调查研究。

自然村作为我国聚落形态的最小维度,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和自下而上的传导作用,极具中国特色。行政村的“进与退”往往也是由内部的自然村决定,科学开展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庄分类工作是加速乡村振兴的扎实探索。项目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挂职遂昌的副县长严少君介绍说:“聚焦自然村,就是要缩小颗粒度,提升精准度。”

为彻底摸清各自然村的真实情况、提供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撑,调研团队建立了“1位行政村相关人员+1位农林大相关专业教师+3位调研组成员”的“1+1+3”人员架构,秉承“一村一组调查、一村一图航拍、一村一表填报、一镇一村核实”原则,分8组人员赴全县所有自然村,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以自然村为颗粒度,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有的自然村开车需要3个小时,甚至有的靠步行才能到达。“最难的是自然村的人口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采集。”调研组第八组组长杨天凤表示,由于自然村没有明显的边界划分,尤其是碰到连片的村庄,需要调研组采访熟悉村情的当地干部,才能区分清楚。

“乡村到底有什么?以往的数据只能到乡镇,最多到行政村,但遂昌县能够细化到自然村,并把各项数据摸准摸透,这在全国是第一个。”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问题著名专家顾益康高度肯定了遂昌县的做法。

绘底图,构建数字场景

经过一年的外业调研、内业数据整理以及成果深化,遂昌县完成了“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绘制工作,最终形成了包含全县各个自然村情况的“村庄基础底图”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分类推进导图”。2024年2月4日,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在杭州正式发布。

“乡村振兴分类底图”重点涵盖各个村庄人口、产业、经济、土地、村庄风貌等多方面信息,收集各类指标近100项,归集数据容量超3亿条,收集录入在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中,且动态进行更新,能直观呈现各村庄位置、范围、周边环境以及基本情况、当前状况、未来规划等信息。

通过“以数绘图、图库结合”的形式,形成了数据“包容共享”、信息“迭代更新”的遂昌县“村庄基础数据库”,信息“可查询、可编辑、可共享、可更新”。同步编制形成一套“村庄基础图册”,融合了乡镇层面、行政村层面以及自然村层面村庄信息,通过“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个维度数据,为各镇村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利用建立的数据库,结合县域现状特征与发展态势,通过多维度评价模型选取七大方面指标分析优化、加权计算得出“村庄发展指数”,综合反映村庄发展现状和潜力。根据指数和村庄发展状况及需求将村庄划分为特色保护型、城郊融合型、搬迁撤并型、整治提升型、集聚建设型等类型。“一库、一册、一指数、一图”四合为一即是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

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以数字技术构建可视化、可更新、多维度的村庄数据库,为乡村振兴注入清晰、准确、高效的数据要素,为乡村分类引导、精准施策,加速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找准有力基点,真正做到了量体裁衣、分类推进。

重运用,找准振兴“图”径

作为典型的山区县,遂昌境内村域条件千差万别,下辖行政村均含多个自然村,且大部分自然村地处偏远、分布散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瓶颈所在。

但与此同时,这些自然村又各有优势,比如绿色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农林产业、完好的传统建筑、独特的山水格局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禀赋不同路径也自然有别。

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的运用,可以为各类村庄找准发展“图”径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做到“一套数据理家底,一个指数判潜力,一本图册供决策”。比如村庄发展指数,首先需要确定指标及权重,主要通过3个步骤来完成:第一,参考借鉴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数字乡村指数等现有指数指标权重;第二,由各农业农村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相应指标和权重;第三,多次征求领域权威专家意见,并进行多轮论证,最终确定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25个正向指标、10个负向指标,并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赋值。通过得分层的标准化处理,得到指标的具体值,并结合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该指标的加权得分,再结合一级指标权重计算得分,得分加和即为该自然村最终得分。最后,全县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对应的分值,即是指数。

在指数基础上,结合相关标准,将自然村分为五大类。除了已完成搬迁的362个自然村以外,特色保护型56个,城郊融合型118个,搬迁撤并型367个,整治提升型686个,集聚建设型51个。

从具体运用来看,真正做到了按图索“计”。以遂昌茶产业分析为例。通过调研数据的空间化呈现,可生成遂昌县茶叶种植分布图,直观反映茶叶种植自然村分布情况,实现茶叶一产空间化呈现。叠加茶叶加工企业数据,可直观反映茶叶二产分布,为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例如大柘镇,茶叶种植面积达2万亩,100%的自然村涉及茶叶种植,50.6%自然村涉及茶叶加工,呈无序分布,为在大柘镇布局建设数字茶叶小微园提供了决策参考。

再以落实异地转移工作目标为例。在数据驾驶舱输入目标转移人口数,就可以一键分析更适宜搬迁的自然村,通过地图叠加,能看到所有自然村分布情况、涉及自然村数量、对应建设用地总面积等,为各乡镇精准实施异地转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乡村振兴不是村村振兴,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进’与‘退’,遂昌县创新绘制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科学、精准、高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可以说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借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委员,原浙江省农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赵兴泉一语中的。

“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我们通过制定‘一库一册’绘制‘村庄基础底图’、‘一图一指数’搭建‘分类推进导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实践价值”,遂昌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谭国庆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为指引,进退有序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努力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山区样板。”

《小康》杂志:2024年3月下旬刊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00
 浙ICP备11046845号-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